close

  吳寶春老師前不久申請EMBA的新聞被證實是鬧劇後,似乎就沒有人再去檢討到底當初大家覺得是問題的事,到底還是不是問題。那整個過程中,到底是吳老師被媒體耍了?還是我們被媒體耍了?又或者,其實是整個教育體制被媒體耍了一招呢?

  我大學那幾年,一夕間似乎全台各地的學院、專科都在升格大學!雖然那時知道畢業證書上會是「大學」而非學院感覺好像高級了點,但其實我總覺得,在我們這種比較固定(醫療)的領域裡,哪個學校畢業的,其實同領域的人都大概知道你接受什麼樣環境的訓練,進到職場,有個大學的稱號並不會加分到哪裡去。

  我後來發現,教育部那樣改制,其實造成愈來愈多學校捨棄技職教育而拼命想調整體質去符合所謂大專院校資格!我已經脫離了校園,應該不用在意什麼,但其實進職場久了再回頭看,總覺得這不是很好的發展方法。

  就我自己是醫療技術人員來說,實習時我就發現,其實技職體系訓練出來的人要比大專院校出來的人強大很多!我絕對不是要貶低大學生(我自己也是大學),而是說真的,或許大學畢業生能頭頭是道地說出很多原理,但技職體系的人卻可能是最快把需要的事完成的那一位。

  跟後來的學弟妹聊起,也跟在學的學生們聊過,更與一些為父為母的談到,其實台灣的教育制度經過不少的「改革」,真的已經有點到四不像的奇怪狀況了,常常為了一個人、一個目的或一個首長的理想及言論,就做出很多過度極端的改革或推行奇怪的運動。我最常聽到的就是「要努力消除補教人生,讓學生有開心的學生生涯」這類理由,但從我經歷的聯考與甄試入學並行,到聯考被廢除,如今變變變,就我所知,原本一次聯考變成兩次大考,我怎麼覺得並沒有比較輕鬆?而且,為了要拼更好的在校成績,除了已經很重的學業補習(是的,補教界似乎只有更坐大),還要另外加強才藝訓練,課後的事情多,我不覺得學生生涯真的有變開心…

  在這裡說要罵罵改革者,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仔細去想也會覺得,其實每次改革也是因為看到了什麼才想要去改進它吧?為政難,很多人在罵,也不用我們再多補幾槍。但我覺得身處教育環境中的人要自己覺醒!只想順著大家都認同的路徑,輕鬆拿個大學文憑畢業,考個碩士後找工作?教育制度可以幫你安排好方向,但只是跟著走,就小心成了「當局者迷」。

  如果大學生以純學術體系和技職體系來分類,你清楚你是哪一類的嗎?你又知不知道若你是其中一類,就要好好鍛練另一類的「肌肉」,才不會讓人因為一眼就看出你是哪一邊營養不良而在職場面試時選擇性的使用你呢?

  我是標準的純學術體系,在校時其實稱得上當局者迷,我以為我只要把成績考好就好。但進職場我就發現,有些實際操作能力不能沒有!或許職場有很多範圍可以選,但若在在學期間我就了解自己眼界的侷限,好好的在有機會時就努力學習,不排斥任何操練的機會,其實我就能愈早預備自己。所以對純學術的學生我會說:永遠記得,操作的事,多做就會有進步。

  對技職體係我不完全了解,但我想,就名稱來說,技職體系最容易有的當局者迷問題應該就是,覺得能操作好比較重要,更多的原理或進化會想說不要再多研究。我媽曾跟我講:「多讀書,氣質會有差。」我多少認同這句話。我知道技職體係裡也有愛讀書的人,那從我接觸過的技職體系朋友身上感受到的,我比較會提醒的,就是對於外文書籍不要太過排斥吧。(PS.學術體系的,不要以為你讀的書就夠多了!)

  之前曾在犢報裡推薦過記載吳寶春老師經歷的書,吳老師雖學歷不高,但他用他的經歷換得了現在的名聲,其實比任何學歷都真實。在他最近的鬧劇新聞中,我覺得還是有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台灣現行教育制度或許不盡完美,但其實讓大家有蠻保證的高學歷,相較於吳老師現在需要回頭努力,我們是不是可以反思,自己珍惜了多少在教育中的機會?又,我們對學習和讓自己進步是不是失去了熱情了呢?

-----
犢報時事文
前幾週吳寶春老師傳出想申請國內EMBA被拒
說他學歷不夠,又說要甲級職照但他們最高只有乙級等問題...
然後扯出說有新加坡學校特別跨海來面試想收他...
最後弄到馬總統發言說畏留他...^^"
但最後證實吳老師根本沒有向國內學校申請過
整個就是有點鬧劇啊...

但這篇是我對教育的一些問號...
主編說論點OK,但字太多...
可能不會放吧?
我自己放完整版留念囉: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nshinlian 的頭像
    fonshinlian

    踏出自己步伐

    fonshin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