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別人說起他們缺乏的故事,或聽到什麼地方有什麼需要的時候,你心中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什麼?只是覺得他們很可憐,還是會想想:「我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
世界一直在變,社會一直在變,有些人的缺乏會讓人懷疑,有些事的缺乏會讓人氣憤,但在除卻所有可疑可恨的因素後,你能看到真實的問題,在情緒之外,抓住那感覺的尾巴,具體行出實際有幫助的行動嗎?
「愛」可以是這樣表現的。
愛有太多種形態樣貌,不只是言語,更可以是行動表現。行動表現也不只是陪伴的拍拍肩、愛戀的摟抱,更可以是伸出的援助。有些人用金錢,有些人用物資,有些人身體力行,實際地下鄉服務,有些人站出來宣導,為軟弱的發聲…這些,都是愛的表達!
相較於發聲,我個人比較傾向於身體力行。常常覺得走上街頭所用的花費,如果能拿來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會不會是比較實際的幫助?當然,不是否認走上街頭宣導的功能性,我確實相信那是一種能讓更多人看見和關心的開始,也或許是籌得更多資金的方法,只是我不屬於那樣的角色吧。
曾經在九二一之後,跟著一些人到中部某個小地方去幫忙整理環境和建立小小圖書館,那次的行程匆匆,其實也沒機會接觸到什麼災民,但知道自己一本一本整理上架的書本將帶給那地的孩子們一些快樂,其實心中就是覺得有一種滿足。了解自己實際的付出能成為幫助,是一種參與在其中的「共同」感,雖然只是一點點小小的行動,但若整體性去回顧,我也成了幫助那地恢復的份子之一。
那次的行動是在學生時期,也大概只有當學生比較容易有跟著感動實際身體力行的機會吧?現在出了社會,每次聽到哪裡有災難、看著新聞消息,都著實讓人掬一把眼淚,卻不是那麼容易再跟出去幫忙。所以我回到最基本的,若看到我所知道會實際出團去幫忙的公益團體有在收捐款,就盡自己所能的捐款參與,這應該算是身體力行的另一種變通方法吧。
現在社會上、環境中的需求,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即使只是一點點捐款,也是對這些需求的回應。金錢不是萬能,有時候幾個人激發創意,用不一樣的方式去回應需求反而更能真實表現愛!愛的付出比我們想像的容易,不要認為一定要做多大的事,讓人感動到哭了、被媒體採訪登報了才是真的付出愛。當年我到台中整理書本,當下其實也沒有多大的感動,但「看見別人微小的需要,選擇去滿足它」,那,就是愛了。
--
37期犢報...又做暖場文囉~
該開心?因為蠻常做暖場第一篇...^^"
正報電子版,請參閱http://issuu.com/readpaper
公告版位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3.0 Unported License.
- Dec 16 Sun 2012 22:58
[散文]愛,滿足那最小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