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人們總是愛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老梗呢?不論是對真的逝去的生命還是對生活中消失的事物、關係。這個老梗真的也太老梗了,找一天來發起個臉書活動,我想應該會很多人同意不要再用這個老梗吧?

  會使用這個老梗,應該就依字面上的意思,是因為在擁有的時候未曾去注意那些人事物值得被珍惜的地方吧?但身邊的人事物何其多,若說要把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放進時時刻刻都珍惜的程度裡,那我想也沒有人能完全負荷吧?

  最近聽一個講員說,「關係是有層級的」,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會在你我最接近自我核心的層次裡。所以,學會將身邊的人事物做正確的關係分級,應該就是減少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感受的重要應對方法。

  但,要怎麼將身邊的人事物都做正確的分級呢?我想,這要從自己先做起,才能真正發展到別人身上吧。

  面對自己,真實的做自己,在任何環境和關係中,都盡量不要隱藏真實的自己。別人可以決定要把我放在哪個關係層級中,當我做自己的時候,我就接納自己,沒有必要屈就對方,也沒有必要要求對方。但若別人評估的是被裝飾過的我,當他看到真實的我時,態度變化其實是我該承受的。

  相同的,我也有權利決定把別人放在哪個關係層級中。認真看待每一個人,尊重別人的選擇和決定,無論他人在什麼樣的景況,都努力為他的生命喝采,因為每個生命都和我們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創造。不需要貶低別人讓自己看起來高一些,也不需要無意義地將別人捧上天。當我以真實的自己面對人,自然能感受對方帶給我最真實的感覺,在這些感覺中去定義對方與自己的關係層次其實並不難。

  面對事和物其實與面對人是相似的,因為事和物中,多少都參雜了人在當中,而這些人給你的感受,就影響著你對事和物的看法不是嗎?

  雖然隨著環境變化和時間改變,很多的關係終究會有不同的層次變化,但當關係存在時,我們用了最真實的自己去面對,那些變化對我們就只會是正常的層次挪移而不會是失去。

  找個時間先好好面對一下自己,也找個時間好好重新評估一下身邊的每個人事物吧。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真實的做自己?在哪些領域其實有必要把自己的偽裝拿下來?面對身邊的人,有沒有誰被你高估或低估了呢?即使是最平凡的關係,也可能有不同的層次變化不是嗎?

  正確的珍惜,是將每個關係放在對的關係層次裡。有了正確的珍惜,即使看似失去的關係,也不會有失去的悔恨。

-----
犢報31期-向生命致敬
成了暖場文:)
不過回頭再看...我寫得還真是繞舌啊XD
充滿了Danny牧師的教導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nshinlian 的頭像
    fonshinlian

    踏出自己步伐

    fonshin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